首页 > 综合新闻 > 正文

《哈尔滨日报》头版以“千余学子持续六年爱心接力”为题报道足彩app排行榜学生社团“爱心社”

发布时间:2006-11-30 作者:党委宣传部 编辑: 摄影: 来源:

11月29日,《哈尔滨日报》在头版以“千余学子持续六年爱心接力”为题报道了足彩app排行榜学生社团“爱心社”的活动情况,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。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,黑龙江电视台、哈尔滨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与学校联系,准备深入进行专题报道。

以下是《哈尔滨日报》报道全文和评论员文章:

6年前,哈商业大学一批学子成立学生社团“爱心社”,

一届届学生加入其中,奉献爱心、构建和谐———

千余学子持续六年爱心接力

本报记者汤文学

11月12日,道里民桥社区举行了一场别致的“开学典礼”:由足彩app排行榜爱心社30名学生任教,于去年组建的专门为低保户、农民工子女免费家教的学校,经过一年多“试运行”有了正式校名———“馨桥周末学校”。看着孩子、家长的张张笑脸,“爱心社”的学子们心里暖融融的。

哈商大南校区有21个学生社团,其中知名度最高、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爱心社。6年间,一批批老生毕业,一批批新生入学,爱心社服务同学、帮老助残、扶贫济困的传统一届届传递。先后有千余名学生参加的爱心社,在校内外做好事3000多件,成为省城大学生社团的“名牌”。

助残帮困、挂天气预报、设打气筒———一桩桩小事实事,让爱心社充满“家”的氛围

爱心社成立至今,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理念: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爱心社充满“家”的氛围,少说空话,多做好事实事,为他人送去温暖、播撒爱心,让社员在奉献中感悟人生真谛。

于是,发现同学们获知天气预报的渠道不畅,爱心社就在南校区4栋宿舍楼的入口处,悬挂了醒目的公示板,每天晚间准时发布天气预报;看到大家给车胎打气不方便,他们便在每个自行车棚都备了一个打气筒;看到有些新生费时费力联系家教,他们成立了家教免费中介,义务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。在水危机时为市民送水的队伍中,在与“雷锋车队”携手帮残助残的人群中,在防洪纪念塔前义务献血者行列中,人们都能看到爱心社同学的身影。不分春夏秋冬,无论校园内外,爱心社成员尽其所能发光、发热,为他人带来温暖、幸福。

今年秋季开学初,家住大庆市农村的物流学院大四学生王丽,母亲患脑瘤住院,治病已求借无门。得知情况,王丽寝室同学、爱心社成员都捐了款,但也只有5000多元,杯水车薪。为帮助王丽解燃眉之急,9月中旬的两个周末,爱心社贴海报、撒传单,在南、北校区设了6个捐款点,为王丽募集捐款25000元。捐款送到医院,王丽母亲在来电中泣不成声。

受助于爱心社,再入社献爱心———爱的传递与循环,让爱心社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

今年9月7日,爱心社社长李忠良将新生展菊霞从车站接到商大报到处,又去照应其他新生。一小时后,他发现展菊霞站在操场边抹眼泪,询问得知,她家的汇款没到,口袋里只剩50元钱,连买脸盆、洗漱用具的钱都不够。李忠良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,闻讯赶来的爱心社社员关键、罗华也拿出300元,为展菊霞买来生活用品、饭卡,后来还帮她办了助学贷款。开学半个月后,展菊霞主动要求加入爱心社,为贫困家庭孩子义务当家教。

在哈商大,像展菊霞这样曾得到爱心社帮助,再入社献爱心的同学比比皆是。每当新生入学、爱心社“纳新”之际,入社者总是争先恐后。用爱心回报爱心,让爱心社有了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。

退休工人、学校教工、外国留学生———“特殊社员”的加入,让爱心社有了特别的影响力

翻看爱心社社员登记表,54岁的崔云普、48岁的杨克勤、俄罗斯留学生高山、韩国留学生郑皙熙等人引人注目。这些“特殊社员”的加入,加重了爱心社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,增强了爱心社的影响力。

崔云普是一名因工伤在家休养的普通工人,10年来一直租住南校区家属楼。1998年3月,爱心社的几位同学了解到,老崔夫妻患有严重的脊椎疾病,干不了家务活,同学们自此包下了崔家的活计。平时买米买菜、搞卫生、洗洗涮涮,秋季储藏秋菜,就连单位分东西、填表格,都由爱心社社员代劳。一茬茬社员毕业走了,新社员又来了,“承包”崔家家务的传统始终没丢。今年初,崔云普坚决要求加入爱心社。为贫困学生捐款,向灾区捐衣捐被,老崔事事抢在前头。

48岁的杨克勤今年初从机关“内退”,受聘在商大南校区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。看着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爱心社同学忙忙碌碌做好事,她打心眼里高兴。杨克勤对记者表示:“爱心社的这些孩子,有着奔放、热情、乐于助人的共性。世界在这些孩子眼里那么美好,人间充满真情。他们的纯真,让人感动。”爱护社员们的这份纯真,让他们珍存这种积极的人生观,是杨克勤加入爱心社的初衷。她的举动令爱心社的同学深受鼓舞,同学们背地里亲切称她为“教导员妈妈”。

随着爱心社影响力增强,一些外国留学生也加入到爱心社。俄国留学生高山主动“承包”了中国同学的俄语“陪练”;韩国留学生郑皙熙经常与同学到老年公寓搞卫生,陪老人聊天。

奉献爱心,收获“成熟”,磨砺人生———爱心社成员在付出中获得人生境界的升华,受用终生

在这个学生自发组织、自愿参加的社团中,许多成员在服务他人的同时,更多地懂得了生活的丰富内涵,丰富了人生阅历,提高了认知能力、与人交往能力,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,甚至影响一生。

说起这些,刚刚当选爱心社“办公室主任”的物流学院大二女生孟秋媛感触颇深。孟秋媛是家中的独生女,从记事儿起就衣食不愁,甚至连洗袜子母亲都不让她伸手。2005年秋刚入学时,她加入了“散打协会”,试图以苦练散打改掉自身的种种坏毛病。经两个月实践,目的没达到。去年11月,孟秋媛转而加入爱心社,慰问老人、帮助残疾人、免费家教,每项活动她都抢着参加,同学们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。今年9月爱心社改选时,孟秋媛的演讲获得社员认可,顺利当选“办公室主任”。

循着爱心社提供的线索,记者采访部分已毕业离校的原爱心社成员,发现他们在步入社会后仍保持关心他人、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品质,并在单位里热心组织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,显示了成熟、稳健、富有爱心的良好素质。在哈尔滨市一家大型物流企业工作的原爱心社成员孙鹏告诉记者:“爱心社的经历使我体会到,爱人之心越真挚,自己的心态就越平和,也能更清醒地认识自我。这个收获让我在参加工作后能摆正自己的位置,获得了同事称赞。”曾担任爱心社社长的崔莹慧,只要商大学弟、学妹们开展捐款、资助等活动,她总是热心参与。崔莹慧说:“爱心社给我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,我将受用终生。”

采访中,主管学工工作的哈商大纪委书记黄洁教授表示,多年来,爱心社在提升学生甘于奉献、服务社会的意识方面,发挥着重要作用,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,因而被评为哈商大“金牌社团”。

评论员文章

一个美丽的缩影

本报评论员于天夫

千余学子持续接力,坚持6年奉献爱心,并以其感召力吸引更多人加入,传递爱心,温暖他人———足彩app排行榜爱心社以其强大的影响力,让我们看到了和谐人际关系的美丽缩影。

这群物质上绝不富有的大学生,以其纯真的热心和激扬的热情,尽其所能和所长,从事着他们的爱心事业:在车棚设打气筒、辅导贫困生、义务献血、帮残助残……以看似琐碎的小事,在校园内外营造着一种“家”氛围。其实,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制度、规则的架构,需要感天动地义举的激发,更需要日常琐事的填充。一个真心的微笑、一只温暖的援手、一次力所能及的捐助,恰恰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常态“符号”。

就爱的施予者和接受者而言,爱的价值在于汇聚众人之薄力解一时之危困;就一个群体乃至社会而言,爱的价值更在于因感恩而回报、因回报而传递、因传递而形成对群体乃至社会行为的教化和影响。在商大爱心社,30%的成员是曾受助于社会的贫困生,更有一部分因直接受助于爱心社而加入其中。实现爱的传递和循环,正是商大爱心社的社会价值所在。而一些社会人员的加入,更让我们看到了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和谐人际关系的美丽缩影。

版权所有:足彩app排行榜 管理登录